“施暴者,默认是男性?”——当性别议题沦为舆论战场

7 5.4~7.0 分钟 2444

当我们讨论“性侵”或“暴力犯罪”时,一个基于统计的“默认认知”——施暴者是男性——在过去是社会共识的起点。然而今天,这个起点已不再稳固,反而成了一场激烈“性别战争”的导火索。

本文将深入剖析这场战争的根源、爆发机制,以及最重要的——我们(无论男女)如何才能穿越这片充满愤怒与不信任的舆论战场,找到一条共存与和解的出路。

第一部分:战场的源头 —— 无法回避的统计与生理现实

任何战争都有其历史根源。当前男女对立的战场,建立在一个无法回避的宏观现实之上:

  1. 压倒性的犯罪统计:根据 联合国(UNODC) 及各国(如美国FBI中国最高检)的官方数据,严重暴力犯罪的实施者中,男性比例长期稳定在 95%以上。这不是一种观点,而是一个可量化的事实。
  2. 物理性的不对等:成年男性在平均体格和力量上的优势,天然地塑造了暴力侵害的潜在方向,并深刻影响着两性的日常安全感。
  3. 深层的文化规训:社会文化长期以来将“攻击性”和“征服欲”与男性气概绑定,为男性暴力提供了某种程度的社会脚本。

在过去,这些因素共同构筑了一个清晰的叙事:女性是主要受害者,社会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女性、约束男性暴力。 这也是 #MeToo等运动获得广泛社会支持的根基 。


第二部分:战场的引爆 —— 数字时代下的信任崩塌与叙事武器化

如果说宏观现实是埋下的火药,那么数字时代和一系列争议事件,则是点燃这桶火药的火星。信任的堤坝正在从内部崩塌。

1. 算法法庭:从“共情”到“审判”的失控

社交媒体的算法机制,是性别对立的 “超级催化剂” 。它偏爱冲突、情绪和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

  • “小作文”的诞生:一篇细节丰富、声情并茂的指控文(无论真假),能在数小时内获得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曝光。算法优先推送能激起愤怒和同情的内容,使得“先定罪,后调查”成为常态,程序正义被彻底架空。
  • 流量的反噬:为了获得流量,一些指控开始变得夸大、模糊甚至虚假。每一次反转,都在消耗公众的同情心,并为“不信任所有女性指控”的言论提供最强有力的弹药。

2. 信任外溢:从“彩礼”到“诬告”的连锁反应

近期的彩礼纠纷和诬告案,成为了引爆男性群体集体情绪的关键节点。

  • 经济不信任到人格不信任:高额彩礼纠纷,特别是“骗婚”、“闪离索财”等极端案例,在舆论中被解读为一种“以婚恋为名的欺诈”。这种叙事构建了一种 “经济受害者” 的男性形象。
  • 人身安全不信任:诬告案则构建了另一种更可怕的 “社会性死亡受害者” 的男性形象。男性群体开始普遍感受到一种恐惧: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自己可能随时因误解、纠纷甚至恶意,而被打上“强奸犯”的标签,百口莫辩。

当这两种“受害者”叙事叠加,信任便彻底崩塌。许多男性不再将女性视为需要保护的“弱者”,而是可能带来经济损失或社会性死亡的“潜在风险源”。

3. “战争”的形成:从个体不满到群体对垒

至此,一场全面的“性别战争”正式打响:

  • 女性视角:面对统计上的暴力威胁和现实中的安全焦虑,她们认为男性的“诬告恐惧”是小题大做,是在转移视线,回避真正的男性暴力问题。她们要求的是安全、尊重和共情。
  • 男性视角:面对“舆论审判”的风险和部分女性将指控武器化的现实,他们认为女性的“无条件共情”要求是无理的,是对男性的集体偏见和压迫。他们要求的是公正、证据和无罪推定。

双方都手持各自的“真实”(统计真实 vs 个案真实),在舆论场上互相攻击,信任的壕沟越来越深。


第三部分:停战与重建 —— 如何走出性别战争的泥潭?

身处战场,指责对方是徒劳的。唯一的出路,是双方都后退一步,重新定义问题,并开始行动。

1. 共同的敌人:重塑战争的目标

我们真正的敌人,不是“男人”或“女人”,而是所有形式的“不公正”

  • 真正的施暴者,是不分性别的敌人。
  • 恶意的诬告者,是不分性别的敌人。
  • 利用性别议题煽动仇恨、收割流量的投机者,是不分性别的敌人。

将矛头从对面的性别,转向这些破坏规则、伤害无辜的具体行为和个体,是停战的第一步。

2. 个体行动指南:从“战士”到“建设者”

在系统性改革之外,个体的行动是重建信任的基石。

对于女性:

  • 捍卫事实,而非立场:在发声和支持时,将“无条件相信”升级为“认真倾听,并要求以事实为依据”。公开谴责并与那些利用“小作文”进行恶意诬告的女性切割,这并非背叛,而是在清理门户,保护所有真实幸存者的信誉。
  • 承认男性的“新脆弱性”:承认在数字时代,男性面临的“社会性死亡”风险是真实且残酷的。在讨论中表达对这种困境的理解,可以打破“只有女性受伤”的僵局,为对话创造空间。
  • 扩大盟友圈:将那些愿意反思、尊重女性、同样厌恶暴力的男性,明确地视为“战友”,而非“潜在的敌人”。团结他们,而不是用无差别攻击将他们推开。

对于男性:

  • 从“ NotAllMen ”到“WeMen”:停止在面对女性的恐惧时,下意识地用“不是所有男人都这样”来为自己辩护。更好的做法是承认问题的存在,并表示“我们男人(We Men)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主动在男性群体中抵制和谴责暴力、厌女言论,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 区分“合理担忧”与“厌女情绪”:对诬告和司法不公的担忧是合理的,但不能让这种担忧滑向对所有女性的仇视和贬低。在网络言论中,警惕并抵制那些将问题扩大化、标签化,并散播仇恨的极端声音。
  • 在行动中建立信任:在日常交往和亲密关系中,主动践行“沟通式同意”,清晰表达善意,尊重对方的边界。每一个负责任、有同理心的行动,都是在为男性群体赢回一分信任。

最终,这场“性别战争”没有赢家。它消耗着我们所有人的精力,撕裂着社会,让真正的罪犯和投机者渔利。唯一的出路,是停止互相投掷石块,开始一起放下武器,成为清理战场、重建信任的“建设者”。这很难,但这是唯一的路。


官方统计报告

  1.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数据门户 (UNODC Data Portal)

    • 描述:联合国官方数据库,提供全球各国关于犯罪与刑事司法的详细统计。
    • 查阅链接https://dataunodc.un.org/
  2. 美国联邦调查局犯罪数据浏览器 (FBI Crime Data Explorer)

  3. 2023 年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4. 美国疾控中心:全国亲密伴侣与性暴力调查 (CDC: NISVS)

学术研究与法律文本

  1. 性别与攻击性元分析 (Archer, 2004)

    • 引用:Archer, J. (2004). Sex differences in aggression in real-world settings: A meta-analytic review.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8(4), 291–322.
    • 描述:该研究整合了大量已有研究,是证明男性在现实世界攻击行为中频率更高的经典文献。
    • DOI链接https://doi.org/10.1037/1089-2680.8.4.291
  2. 美国男性性受害研究 (Stemple & Meyer, 2014)

    • 引用:Stemple, L., & Meyer, I. H. (2014). The sexual victimization of men in America: new data challenge old assump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4(6), e19–e26.
    • 描述:深入探讨美国男性性受害现状及其在司法系统中被低估问题的权威研究。
    • DOI链接https://doi.org/10.2105/AJPH.2014.301946
  3. 英国 2003 年性犯罪法案 (UK Sexual Offences Act 2003)


下一篇 《F1:狂飙飞车》影评